簡介:
引子
五十年前,當我決心投入造園專業作為終身志願時,台灣社會上了解這個行業的人很少。生活的貧困,使強調精神層次的「造園」不受重視。我畢業後返回園藝系擔任技士,只有系辦公室的一張辦公桌。那年造園課程的助教出國深造,我便被指定代理助教,擔任造園實習課程。這是一門研究如何改善環境的課程,如何提高生活品質的課程,也是一門打算挽救地球被破壞,試圖延續生態,使環境永續的行業。立定志向,我就在這一張辦公桌上,播下了造園景觀教育的種子,開始培育青年菁英,為開拓這個專業拼鬥。認為推展教育應先有基地,所以「興建造園館」便成為我第一個努力的目標。
初期經費困難,因為這個被人認為不像農業、不像生產、也不像科學的造園設計,不容易申請農復會、農業中心、或國科會的研究計畫。在學術界的歧視下,我改變方向,向行政機關及地方政府申請規劃設計案件,趕上台灣經濟起飛的契機,辛苦耕耘有了收成:地方建設重視公園和風景開發,使我在極度忙碌中,在學校積蓄了一筆經費。感謝當時焦國模總務長的支持,編列配合款,終於興建了造園館,這是台大唯一由教授的委託計畫餘款蓋建的館舍。
簡史
「國立台灣大學農學院園藝學系造園館」位於基隆路旁,農業試驗場西側,於1982年春天開工,1983年初夏竣工。這個時候除台大興大的園藝系有造園組外,只有文化大學和東海大學創景觀系。台大造園館就成為台灣景觀教育的基地,從這裡畢業的造園學博士、碩士超過了一百二十人,大學畢業出國深造返國從事景觀工作的博士、碩士也有數十人。造園館除了提供園藝系的學生造園課程及實習的場地外,也有基本公共設備,供教師研究的空間。為了達到提升台灣景觀教育之目標,落成後常常辦理推廣教育、研討會及學術演講,配合研討會或講習課程,在室內或室外空間,也常辦圖書或造園材料展示會。最初十年幾乎每年都辦,台北市政府公園處、中華民國造園學會、中華民國戶外遊憩學會、台北市景觀工程商業同業公會、園藝花卉商業同業公會,及本系學生社團,都曾在本館辦過活動,達到了當初蓋建的目的。
五十年前,當我決心投入造園專業作為終身志願時,台灣社會上了解這個行業的人很少。生活的貧困,使強調精神層次的「造園」不受重視。我畢業後返回園藝系擔任技士,只有系辦公室的一張辦公桌。那年造園課程的助教出國深造,我便被指定代理助教,擔任造園實習課程。這是一門研究如何改善環境的課程,如何提高生活品質的課程,也是一門打算挽救地球被破壞,試圖延續生態,使環境永續的行業。立定志向,我就在這一張辦公桌上,播下了造園景觀教育的種子,開始培育青年菁英,為開拓這個專業拼鬥。認為推展教育應先有基地,所以「興建造園館」便成為我第一個努力的目標。
建築空間
造園館的建築分為一層、二層和三層三棟連在一起,使它的平面及側面都像英文的「L」字母,是造園景觀 (Landscape Architecture) 的簡寫,也是Ling的簡寫 (一笑) 。為對外聯絡方便,大門向著基隆路,後方有路通往校本部。因在校園邊側,為配合台大校園整體感覺,而採用米黃色十三溝面磚,並有台大建築物特徵之一的台座。由於當年是中華民國的第一幢造園教育館,故將正面十個長窗設計成長八角形,仿蘇州留園的小院門。為了合乎景觀造園的特質,在一樓、二樓及三樓各留屋頂空間,作為景觀平台及屋頂庭園之用。可惜因經費不足,屋頂庭園只完成了一半,否則從一樓教室、二樓辦公室及三樓資料中心走過走廊,都可以進入庭園。
本館一樓共有教室大小五間,分別是會議廳、普通教室、繪圖教室、設計教室及模型教室,二樓則有大小六間辦公室,三樓預作小會議室、電腦室及陳列室,因為教師與學生增加、空間不夠用而作了調整,已不如原計畫那樣有條理了。目前使用造園館的有五位老師,約30位研究生及50位大學部學生。所謂「永遠少一間房」就是這個意思。
庭園滄桑
造園館建築物原來距基隆路退縮10米,故有相當美好的前院,後來市府拓寬基隆路交換舟山路,造園館前院為校割地,又退了五米。我的計畫是前院採現代風格,以草地花壇為主,喬木則用來減少基隆路方向的噪音,側院配合原有大柳樹而成中國式假山水池,並有生態園之延伸,後院堆成小土山,圍成太師椅地形,以滿足風水之觀念,前院的兩個巨石,分別代表青龍與白虎。農業試驗場及溫室間有木製平台花架供師生休息聊天。
第一層屋頂空間為日式庭園,演講廳屋頂大空間則為義大利台坡式庭園,二樓屋頂打算作實習操作庭園,三樓屋頂則預定為苗圃及盆景園,全部庭園將作為景觀教育的教材園。但這些理想因受經費所限而未執行,連一樓已完成之日式庭園也因漏水而拆除了。
結語
造園館的建造有曲折的經歷已如前述。它曾有過風華盛況,如今我因退休,不能再管理,翻開舊時照片,不禁唏噓,更有著無盡的期待…這篇報導,可能激起迴響嗎?!
資料提供:凌德麟
|